13823761625

Technology

音响中的各种失真及对策
Date:October 18, 2025    Views:7

一,什么是失真

       在音响领域,畸变失真(通常称为“失真”)是指音响系统输出的信号与输入信号在波形、频率、幅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声音偏离原始状态的现象。
      它是影响音质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成因和表现可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主要分类及特点:
二,音响中常见的失真
      1-畸变失真
      音响中任何输出波形与输入波形相比产生了异常的形变,都算畸变失真。
      2-谐波失真:音响设备的非线性元件(如功放、扬声器)在处理信号时,会产生原信号中不存在的谐波成分(频率为原信号的整数倍)。
      3- 低阶谐波(如2次、3次)可能让声音更“丰满”(如部分胆机的温暖感);
      4- 高阶谐波(5次以上)则会导致声音刺耳、粗糙,破坏纯净度。
      5- 互调失真:当设备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不同频率的信号时,因非线性特性产生新的频率(互调产物),这些额外频率会干扰原信号,导致声音混杂、层次感模糊(比如乐器合奏时音色“打架”)。
      6- 削波失真:当输入信号强度超过设备的处理极限(如功放功率不足、音量过大),信号波形被“削平”,会产生刺耳的杂音、破音,常见于音量开太大时的“爆音”。
      7- 瞬态失真:设备对快速变化的信号(如鼓点、琴弦的拨奏)响应不及时,无法准确还原信号的瞬间变化,导致声音拖沓、缺乏爆发力(比如鼓点听起来“软绵”而非“清脆”)。
      以上这些失真主要由设备的电路设计、元件质量、功率匹配等因素导致,严重时会明显破坏听感,因此在音响系统设计和调试中,控制失真度是提升音质的关键。
 
三,如何降低音响的失真度
      在音响设计之初降低失真度(包括显性失真和隐性失真),需从核心元件选型、电路拓扑设计、信号路径优化等关键环节入手,针对性解决非线性、信号干扰、负载匹配等根本问题,具体可从以下6个核心方向展开:
      1. 优先选择低非线性特性的核心元件
      元件的非线性是失真(尤其是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的主要来源,设计时需优先筛选“线性表现更优”的器件:
      ①放大元件:
      胆机场景:选择跨导曲线更平滑、线性区间更宽的电子管(如部分经典旁热式三极管),并通过精密设计确定最佳工作点(避免电子管工作在截止区或饱和区的非线性段),减少因栅极控制电子流“失衡”导致的偶次谐波过量。
      ②晶体管/芯片场景:选用低失真的运放(如Hi-End级音频运放)、场效应管(FET),利用其接近电子管的高输入阻抗和更线性的转移特性,降低奇次谐波和互调产物。
      ③无源元件:
      电容:优先用音频专用电容(如聚丙烯电容、特氟龙电容),避免普通电解电容的“容抗随频率变化”导致的相位失真;
      电阻:选择低温度系数的金属膜电阻(而非碳膜电阻),减少温度变化引发的阻值波动,避免信号分压/限流的非线性;
       电感/变压器:音频变压器(如胆机输出牛)需采用高导磁率、低损耗的铁芯(如硅钢片、坡莫合金),并优化绕组绕制工艺(如分层分段绕制),降低磁饱和导致的非线性失真和漏感引发的相位失真。
      2. 优化电路拓扑,抑制非线性失真
      电路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信号放大过程的线性度,需从“减少信号非线性叠加”角度设计:
      1- 采用低失真拓扑:
      功率放大级:胆机优先用“推挽放大”(通过两只电子管对称放大正负半周信号,抵消部分非线性),或“单端甲类”(让电子管始终工作在最线性的甲类区间,避免乙类/甲乙类的交越失真);
      前级放大:避免复杂的多级放大(每级放大都会叠加非线性),优先用“共射-共集”组合拓扑(兼顾增益与线性),或“差分放大电路”(利用对称性抵消温漂和偶次非线性干扰)。
 抑制互调失真:
      互调失真的核心是“多频率信号在非线性元件中相互作用”,设计时需:
      ① 限制单级放大的增益(避免单级增益过高导致信号进入非线性区);
      ② 在信号路径中加入“频率补偿网络”(如RC补偿电路),减少不同频率信号的相互干扰;
      ③ 采用“电流反馈型运放”(相比电压反馈型,互调失真更低)。
      3. 确保电源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电源引入的失真
      电源的波动(如纹波、电压跌落)会直接导致放大元件工作点漂移,产生“电源噪声失真”(隐性失真的一种),设计时需重点优化:
      ① 电源滤波与稳压:
      采用“多级滤波”(如电容+电感组成的π型滤波、扼流圈滤波),大幅降低市电整流后的交流纹波(目标是将纹波电压控制在mV级以下);
      关键放大级(如前级、功率级)单独配备稳压电路(如线性稳压电源LDO,而非开关电源——开关电源的高频噪声易引入隐性失真),确保各级供电电压稳定,避免因负载变化(如信号动态增大)导致的电压波动。
      电源隔离:
      前级、功率级、数字电路(如控制部分)采用独立的电源绕组或隔离变压器供电,避免不同模块的电源噪声相互串扰(例如功率级的大电流波动不会影响前级的小信号放大)。
      4. 优化信号路径,减少传输过程中的失真
      信号在传输中若遇到阻抗不匹配、寄生参数干扰,会产生反射、衰减或相位偏移,形成隐性失真,设计时需:
      ①- 阻抗匹配设计:
      确保信号源、传输线、负载的阻抗一致(如音频信号常用“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匹配:前级输出阻抗<1kΩ,后级输入阻抗>10kΩ),避免信号反射导致的波形畸变;
      功率放大级与扬声器的阻抗严格匹配(如4Ω功放接4Ω音箱),减少因阻抗不匹配导致的功率损耗和互调失真。
      ②缩短信号路径与屏蔽:
      尽量缩短前级小信号的传输距离(小信号易受干扰),且信号线采用屏蔽线(如带金属网的同轴电缆),避免外界电磁干扰(如电源纹波、射频噪声)引入的隐性失真;
      ③电路板布局时,将强电区(电源、功率级)与弱电区(前级、信号输入)严格分离,减少寄生电容、寄生电感的耦合干扰。
      5. 控制负载特性,避免负载引发的失真
      扬声器等负载的“非线性阻抗”(阻抗随频率变化)会反向影响功放,导致功放输出非线性失真,设计时需:
      ①- 功放与负载的适配:
      设计功放时,预留足够的“阻尼系数”(阻尼系数=功放输出阻抗/负载阻抗,通常Hi-Fi功放阻尼系数需>20),确保功放能稳定控制扬声器振膜的运动,避免因负载阻抗波动导致的失真;
      针对扬声器的频响曲线,在功放输出端或分频器中加入“阻抗补偿电路”,减少负载阻抗随频率变化的幅度。
      ②- 避免过载失真:
      设计功放的“动态范围”(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与噪声的比值)时,需预留足够余量(通常比实际使用的最大音量需求高3-6dB),避免大动态信号(如音乐中的鼓点、人声高潮)导致功放进入饱和区,产生过载失真。
      6. 利用负反馈技术,修正非线性失真
      负反馈是降低失真的经典手段,通过将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反向反馈”到输入端,抵消放大过程中产生的非线性误差:
      ①- 合理设计负反馈:
      采用“电压串联负反馈”(提升输入阻抗、降低输出阻抗,减少负载影响)或“电流并联负反馈”(增强带负载能力),反馈深度需平衡——过深的负反馈可能引入相位失真,过浅则无法有效抑制非线性;
      针对高频信号易产生的相位偏移,在反馈回路中加入“相位补偿电容”,避免高频段因相位差导致的自激或失真。
      ②- 避免负反馈失效:
      确保反馈信号的采样点(如功放输出端)远离干扰源,反馈路径的阻抗匹配良好,避免反馈信号被污染导致失真修正失效。




  

          免责声明: 本文章转自其它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reproduced from other platforms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r positions of this websit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r objection,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it. thank you!
           矽源特科技ChipSourceTek

Copyright © 2017 copyright © 2017 ShenZhen ChipSourceTek Technology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70601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