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类功放和D类功放的音质优劣不能简单一概而论,两者的设计原理、失真特性和听感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且受具体技术水平和调校影响较大,需要结合场景和设计水平分析:
一,核心差异与音质特点:
1. AB类功放(线性功放)
①原理:通过模拟信号直接放大,晶体管工作在线性区域(导通时间介于180°-360°),失真主要来自线性放大过程中的谐波失真(通常较低)。
②音质特点:
设计良好的AB类功放,中频表现细腻、自然,动态过渡平滑,失真类型更接近人耳“可接受”的谐波失真(如偶次谐波),听感温暖、柔和,尤其在人声、弦乐等中频为主的音乐中优势明显。
③缺点:但受限于线性放大,效率较低(50%-70%),大功率下发热明显,需要较大的散热设计。最闹心的是很难导入全DSP控制。
2. D类功放(数字功放)
①原理:通过脉冲宽度调制(PWM)将音频信号转换为高频脉冲信号(开关状态放大),再通过低通滤波还原成模拟信号,效率极高(通常80%-95%),发热少、体积小。
②音质特点:
早期D类功放因PWM调制精度不足、滤波设计简陋,可能引入开关失真、高频噪声或“数码味”(听感生硬、细节缺失),尤其在高频和动态表现上不如AB类。
但现代高端D类(如采用更高频PWM、精密滤波、反馈补偿技术)已大幅改善失真,开关噪声被有效抑制,失真指标(THD+N)可低至0.001%以下,听感接近优秀AB类,甚至在瞬态响应(因开关速度快)上更具优势。
传统认知:AB类功放因线性放大的天然优势,在中高端Hi-Fi、家用音响等场景中,被认为“音质更自然、听感更细腻”,是“音质优先”的选择;D类因早期技术限制,常与“低成本、便携性”绑定,音质评价略低。
 
③现状:技术进步让两者差距缩小,高端D类功放的音质已可与优秀AB类抗衡,甚至在某些场景(如需要大功率、小体积的有源音箱、汽车音响)更具实用性。
④更大的优点,可以从头到尾(小信号到功率输出)进行全称DSP控制,包括最后的分频输出。这种功放叫做dsp功放,有26个指标可调,支持蓝牙5.0以上版本,12v供电。支持6路,8路,14路输出,每路20w。一般家用足够了。
   最终音质取决于具体产品的设计水平:劣质AB类可能不如优质D类,而顶级AB类与顶级D类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听感风格(如温暖vs精准),而非绝对“好坏”。
如果同级别相比 笔者认为,DSP功放更胜一筹。
免责声明: 本文章转自其它平台,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reproduced from other platforms and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r positions of this websit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 or objection,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it. thank you!  |